1. 运营策略
流量经营在商业上,战略层面考虑变现,战术层面考虑营销,执行层面考虑运营。最核心的商业逻辑是,要满足客户的需求。
基于数据科学,当自上向下,对成熟确定的业务用KPI拆分,对创新多变的业务用OKR拆分,可以智能化的分配到每一个执行团队的PBC。营销策略以后细说,此处对过去几年牵头的数据运营略作复盘。
传统BI时代的数据运营,涉及量化模型包括:响应率、销售提升、留存、客户净现值、客户生命周期、风险。目前智能化运营主要遵循的范式是AARRR和RARAA。前者从获客、激活、留存、变现以及裂变角度出发,打运动战,部分新业务打游击战,是增量为核心的运营。后者要素不变,但从留存开始,到再激活、裂变、变现、再获客,打阵地战,是存量为核心的运营。
具体到执行层的运营团队,主要工作:一是维护触达体系,二是使用触达体系达到业务目标。对第二点,围绕金融流量MAU、AUM等战略层指标,在具体实施中,一是智能运营,可理解为IPA,直接通过AI数据产品+RPA实现业务目的,二是数据运营,基于数据洞察,人工通过业务中台配置运营策略。
理论上,智能运营实施可完全由相应AI中台支撑,但AI中台也要配置对应运营团队维护。AI运营团队规模不用很大,每个数据产品初期配置8-10人的团队即可,包括推荐系统、搜索系统、程序化广告交易系统。AI运营团队和AI研发团队是两拨人,前者是运营团队的一部分,后者是数据科学团队。
常见商行触达体系的AI赋能情况如下所示。触达是客户、公司的互动过程,在信息量有最低要求的前提下,一方的被动是以另一方的主动为代价的。客户的主动性从大到小排序是:网点,PC,APP,公域广告,电话。客户主动性越大,客群总量越小,人工相对可覆盖,智能化主要起辅助作用,做感知、认知,分流低价值业务。反之从APP开始,智能化应该开始起主导作用,侧重提供决策。
- APP类移动互联网私域
- 客户相对被动的推送、导航场景:推荐系统
- 客户相对主动的搜索场景:搜索系统
- 客户高度主动的问答场景:对话机器人
- 门户、网银、社区、邮件等PC端私域流量体系:类似APP
- 公域广告,包括依附于公域平台的伪私域:程序化广告
- 电话、短信等远程银行体系:智能客服、智慧短信
- 网点等线下体系:智能终端
2. 需配置较大规模运营团队的数据运营策略
数据运营,需专业团队围绕按KPI或OKR拆分的PBC来工作。依据的数据洞察来自BI或AI类数据产品输出,通常整合到带运营功能的业务中台,方便按图索骥。
团队设置基本上遵循权责一致。团队权限包括,一是触点维护权限,二是营销费用权限。前者要侧重考虑流量协同,APP的触点、旅程间,媒体矩阵内,互相循环,形成相对稳定的流量生态。后者要侧重考虑流量变现,特别是金融企业,不是纯粹互联网企业,花团锦族但暂时不挣钱的商业模式在金融企业不成立,因难以从资本市场通过叙事融资。
前述团队设置主要搞存量的运营,对于增量的运营,通常搞柔性团队落地,试试增量逻辑是否行得通,稳定了可转化为固定团队。柔性团队的特点:一是权限多,既能管触点,又能搞费用,但责任也重,要试着跑通AARRR的全流程;二是部门内的数据科学团队要积极参与,因为现存中台一般满足不了新场景,跨部门的业务团队要积极参与,因为搞不清金融供给侧如何协同能搞定增量的流量。
具体策略方向上:触点维护权限对应的业务策略是,搞好UED和物料库,物料包括APP功能、金融产品、金融资讯、权益活动;营销经费权限对应的业务策略是,搞好公域投放,主要是对高价值流量的购买,中低价值流量有程序化广告交易系统去搞,搞好具体的权益、活动,严监管下直接发钱一般不行,要打造吸引客户的壳,把经济利益给到目标流量。
数据科学团队,提供给运营团队的数据洞察能力
- 触达体系洞察,服务触点维护团队
- UED优化:漏斗转化+转移矩阵+AB测试
- KYC和KYP的汇总洞察
- KYC:客户识别、营销时机、营销触点、营销线索(行为分析、偏好画像)、流失预警、生命周期、价值预估、需求分析、获益分析、关系网络
- KYP:产品触达分析、产品差异化定价分析、产品差异化补贴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