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医疗的底层逻辑
人体是人类在现实世界的锚点。人体健康,体能、稳态和成本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医疗健康是以可接受的成本,实现医疗获益,恢复体能、维持稳态,即提高生存质量、时间。
2. 医疗资源的分布
医疗资源,包括与医疗相关的所有生产要素。 医院作为重要医疗实体,组织医院、医生、药品、器材等资源。目前医疗资源,综合前100的医院,北上各有20%,广有10%,其他19所二线城市占据50%.以北京为例,公立医院分四个系统,协和、北大、首医、军队。
3. 医疗资源的使用
医院围绕医疗开展运营,按前中后台区分,前台包括临床科室,中台包括非临床科室,后台包括办公及后勤保障部门等。其中前台,按照轻重缓解和医疗顺序分为门诊部、急诊部、住院部、手术室等。
非急诊医疗从门诊部开始挂号,按照导医分诊建议,区分具体科室。大的科室划分,包括主导治疗、并按是否手术区分的内科、外科,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的辅助科室等。
4. 循证医学治疗的逻辑
现代医学治疗,核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治疗方案。循证医学的核心是医学证据。证据定义为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(防治、诊断、病因、预后、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等)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(David Sackett)。证据按照描述性、观察性、实验性,通过病例报告、横断面研究、和社区实验分别获取,按可信度排序,分为基于RCT的META分析、单一的RCT、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、单一的队列研究、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、单独病例的对照研究、病例报告、理论推导方案等。
证据可信度和治疗方案推荐程度是两码事。GRADE评价系统,按照基于疗效的治疗方案推荐程度,把证据分为高、中、低、极低等。
基于不同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,医疗体系形成共识,高度共识形成指南。
5. 患者如何基于循证医学和医院沟通
患者和医院沟通按PDCA进行:一是提出需求,配合医院充分提供支撑需求分析的信息;二是评估需求解决方案,即治疗方案;三是配合医院执行治疗方案;四是配合医院评估治疗效果;五是复盘治疗过程,调整生活方式,回归正常人生。
五个步骤中,第二个步骤由患者牵头。患者通常不是医学专业人士,相关沟通基于医疗获益和循证医学基本原理开展。具体沟通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问题。
- 该种治疗方案的医疗获益,是否适合患者具体情况
- 该种医疗方案的医疗风险,是否适合患者具体情况
- 该种医疗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可信度和推荐程度
- 有无替代治疗方案
- 财务和身心上的成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