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匹配的逻辑

Posted by Cong Li on February 14, 2022

1. 婚姻的底层逻辑

婚姻是家庭式合伙人关系的法定契约,缔约双方按照婚姻法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。

统治阶级制定婚姻法,引导婚姻的主要原因是,家庭有利于社会再生产和长期稳定。

普通人选择婚姻的主要原因是,家庭对个人有世俗上的益处。以中国为例,一是合法两性生活,二是合法生育,三是生产关系互助。

2. 婚姻匹配的建议

根据第一部分提到的婚姻价值来看,匹配中的价值维度可分为颜值维度、经济维度、生育维度。生育维度是0-1变量。颜值维度按0-10打分,基本服从N(5,1)的正态分布。经济维度偏指数分布,按家庭为整体计算。

假设颜值、经济相互独立,概率上大约匹配的颜值、经济对应大约如表所示。简单来说,资产A8.5,显著超越普通人,颜值低于平均值,也可找到综合平均以上的匹配对象。颜值7.5,显著超越普通人,资产低于平均值,也可找到综合平均以上的匹配对象。

  等价概率
颜值<5*资产A8.5 100%*0.1%
颜值5*资产A8.4 50%*0.2%
颜值5.5*资产A8.3 33%*0.3%
颜值6*资产A8.2 20%*0.5%
颜值6.5*资产A8.1 10%(班花)*1%
颜值7*资产A7.5 2%(院花)*5%
颜值7.5*资产<A7.2 0.5%(校花)*20%

颜值角度,6分开始,具备明确的性吸引力,低于5分,缺乏性吸引力。或者说,在有无性吸引力上,是0-1变量。常见匹配是一方用经济优势,获取另一方的颜值优势,在中国一般是男性是前者,但目前来看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变为前者。

以北京为例,按22岁到30岁占比12%来算,男女人口比104:100,常住人口2200万来算,不考虑已婚与否,北京潜在的可供婚配适龄男性、女性为135万、129万。如果按全国的比例,颜值6.5及以上的男性、女性为13.5万、12.9万。经济A8.1及以上的男性、女性为1.35万、1.29万。事实上,北京高颜值比例预计比全国略高,但高经济比例预计高更多,因城市是围绕经济来发展的,而发达经济水平并不能同比例提升颜值。

匹配理论是经济学上重要的主题,我看过很好的分析, 结论是,匹配中的主动方,并不能提升匹配中的优势(这一块的博弈情况复杂),但能直接决定参不参与匹配流程。或者说,婚姻匹配是个不够活跃的市场,对普通人,不主动参与某种意义上就是不参与。

第一个现象观察:经济维度的稀缺性时间长,但短时间内不如颜值维度稀缺。假设资产优势的男性参与者是极其主动的,资产超过A8.2的男性,最少可匹配约26%的颜值7分及以上女性。当平均匹配值到达4个时,所有颜值7分及以上女性就不会与资产更低的男性匹配了。这是有可能的,因为颜值7分及以上女性受年龄限制很大,但资产通常只会随年龄增长,也就是这波男性随着成长,会在人生22-30、31-39、40-48、48-57这四段,分别匹配4个颜值7分及以上的22-30的女性。而如果这四段对应的年轻女性人数在递减,情况就会演变为A8.2争取匹配对象的优势在降低,必须A8.3或更多资产。即在人口衰退期,高颜值可能会有更高的匹配优势。

第二个现象观察:事业合伙人的婚姻,是经济维度上最有优势的匹配。对于大多数夫妻来说,相处前5年的婚姻满意度,包括两性生活与生育质量、生产关系互助水平,是相对最高的。结婚之初,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好,是不大符合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的。要求经济维度的门当户对,其实是考虑到颜值维度的满意度会越来越低,希望通过生产互助来提高整体婚姻满意度。但是经济维度的满意度,和经济维度的优势,是两码事。配偶有很强的经济能力,不代表会使另一方经济能力增强。所以,客观上很强的经济互助事实,远比经济维度的门当户对更有优势。

第三个现象观察:爱情驱动下的婚姻,是颜值维度上最有优势的匹配。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颜值维度的满意度,和大众眼里的颜值是两码事。两性颜值因交易而有价值,所以买方价值一般大于卖方价值,所谓人之大欲。大众眼里的颜值是市场价格,当买方价值>市场价格>卖方价值是最好的匹配状态,最妙的是在爱情驱动下,双方的买方价值都会满足前述匹配状态。

最终的策略建议:尽力提升经济,保持颜值,如果要经济维度的匹配,最好先明确自己的事业方向,如果要颜值角度的匹配,最好先明确自己的颜值偏好。如果前述都不行,不要苦苦跟在颜值、经济占优的一方身后,一是人生游戏,要关注自己的体验,二是世界高度不确定,心态建议自然随缘。